药企转型“自救”:卖房、卖身、找盟友…
毫无疑问,中国医药行业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十字路口,大洗牌和大整合的阶段即将到来,药企向创新型公司或仿制药规模化经营公司转型、药品从低质向高质、从安全无效向真正有治疗性、临床价值的产品转型的趋势逆不可挡。对一些“掉队”的老牌药企来说,这样的体会更加明显,哈药集团、海正药业、力思特集团等老牌药企纷纷加快转型自救的步伐。
风暴将至,要么在变革中崛起,要么在变革中消亡。
一个有点戏剧性的巧合
2019年8月12日应该算是中国医药史上颇具“戏剧性“的一天。
那一天,顶着“科创板创新药第一股”的微芯生物挂牌上市,过程虽然“一波三折”,但是上市首日高开511.85%,开盘价达125元,市盈率更是一度刷新了科创板新股的发行市盈率纪录,截至当日收盘,微芯生物实现3277万股的成交量,成交额达32.51亿元。收盘价为每股95.31元,与发行价相比增长366.53%,在挂牌首日实现了390.77亿元的市值。
而巧合的是,同一天“中国药企第一股”哈药集团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哈药股份和人民同泰同时发布公告,哈药集团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重庆哈珀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天津黑马祺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新增投资者。
这家老牌药企在遭遇多年颓势之后,加快了“自救”的步伐。
一个创新药研发新势力代表,一个知名老牌药企的代表,新老两派的无意间巧合的“交锋”,就像是今天医药市场的一个简单缩影:前者专注新药研发企业,他们往往备受瞩目,发展势头强劲;后者依靠早年积累下的优势,但是因为没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改变,现在正变得步履维艰。
“历史上老牌企业遇到环境变化,自身资源变化而采取自救或转型的例子非常多,这是产业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和竞争变化带来的必然现象。”北京时代方略合伙人、首席咨询顾问,伟事达私董会总裁教练杜臣表示。
的确,这两年大部分医药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而对于部分老牌药企来说,其形势往往更加严峻,很多药企的命运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卖房、卖身?还是找盟友?
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生死攸关的当下,这些面临困境中的老牌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一系列自救。
哈药集团:找盟友,一波三折混改落地
哈药集团成立于1988年,主营业务涵盖抗生素、非处方药及保健品、传统与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动物疫苗及医药商业六大业务板块。成立仅5年的时候,哈药就成功上市,成为了国内的“药企第一股”。
然而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哈药集团在限抗、医保控费、辅助用药等政策与新势力的冲击下风雨飘摇,从2013年开始,哈药的营收呈现出了直线下降的趋势,截止到2018年已经连续五年业绩下滑。根据哈药2018年的财报可以看出,2018年哈药的总营收净剩下108.13亿元,而净利润仅为2.44亿元。
哈药集团最早决定混改是从2017年开始的,2017年底哈药集团老股东中信资本宣布参与哈药集团新一轮混改,拟对哈药集团进行增资并取得控股股东地位,但在筹划近10个月后,哈药集团的混改事项因政策变动而终止。
今年4月份,哈药集团突然决定增资扩股引入不超过三家投资者(包含一名战略投资者)以推进混改事宜。
最终哈药集团找到了自己的“盟友”,重庆哈珀、黑马祺航两家公司分别以现金8.05亿元、4.03亿元对哈药集团进行增资,分别认缴哈药集团新增注册资本4.35亿元、2.18亿元,股权占比为10%、5%。两笔增资金额合计达到12.08亿元。
据了解,本次增资完成后,哈药集团旗下两上市公司哈药股份和人民同泰变为无主状态。
力思特制药:多次冲IPO无果,被复星医药收入囊中
力思特制药成立于2002年,2015年挂牌新三板,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中西药原料、辅料、中间体及制剂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其主营产品“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即人们口中的“长托宁”对于手术麻醉、治疗农药中毒具有显著作用。
其实力思特制药曾多次冲刺IPO,资料显示,2017年3月,力思特制药IPO辅导备案登记被受理。对于上市计划,彼时力思特制药称,公司已进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辅导阶段,未来若向证监会或有权审核机构提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材料并获受理时,公司将向股转系统申请股票暂停转让。
2018年2月,力思特从新三板摘牌。而后上市公司福瑞股份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力思特制药约80%的股份,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涉及关联交易,并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
2018年6月福瑞股份曾披露重组预案,拟以约6.22亿元收购力思特制药87.32%的股份,但筹划数月后,2019年4月26日公司公告,宣布与福瑞股份长达一年多的重组计划终止,这也意味着力思特制药登陆A股市场的梦想再次泡汤。
两个月后,力思特制药被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奥鸿药业收入囊中,那么此次力思特攀上复兴医药能否圆梦A股呢,或许还要拭目以待。
海正药业:四处卖房“补血”
作为一家成立于1956年的老牌企业,海正药业是国内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之一,曾经在业内拥有着很强的行业影响力。2014年以前的海正药业仅仅依靠辉瑞就能活得很滋润,核心产品特治星能够强有力地拉动海正药业的业绩增长。
然而随着辉瑞工厂改造,海正药业的业绩开始遭遇滑铁卢。以特治星断货为导火索,海正药业的利润一路低走,疲软态势也延续至今,其66.24%的负债率更是让人不敢恭维。
为了挽回颓势,海正斥巨资重点开展创新药研发项目——海泽麦布和生物类药埃达木单抗,虽然从单品角度来看市场空间算是乐观,但是于国内而言,同行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就目前而言,与之相同的研发企业已经多达26家,这其中也不乏基础较好,研发高效的企业,押宝创新药这条路的前途尚未可知。
今年4月11日,海正药业发布公告,公开挂牌出售位于北京、上海、杭州、椒江四地共33处的闲置房产,评估价格不低于9226.16万元。只不过,相较于近百亿的负债,处置这些房产无异于杯水车薪。
变化背后
“世界上所有的商业机遇,原动力就是那么几个,要么技术变了、要么人口结构变了、要么政策变了、要么经济环境变了。”
其实,所有的变革背后的逻辑也不出其右。
围绕医药行业,这几年最大的也是最不稳定的变化之一就是政策。这几年对药企影响最大的医药政策主要包括: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打击辅助用药和中成药、零加成和DRGs等等。
纵观这些政策主旋律都是围绕“降价”二字,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倒逼药企加大创新。以带量采购为例,在完成一致性评价的基础上,医保局可以通过带量采购的模式来降低仿制药价格,同时促进仿制药去替代原研专利药的份额。
第一批带量采购是“4+7”等11个主要城市,25个品种,由于采取了最低价独家中标,平均降幅50%多。而根据目前已经知道的消息,第二批带领采购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内,那么在全国市场面前,药企价格战可能会更加激烈。
“如果企业曾经是在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或者靠原有的大政策环境下造成的处方药大单品而获利的企业,在新的行业格局下,不仅面临更多的竞争,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更是传统医药公司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一味抱残守缺只会让企业的经营每况愈下。”凯盛产业研究院医药首席分析师廖庆阳对贝壳社分析。
除此之外,技术的提升,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医药行业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期。”杜臣表示,因此处在中国的所有药企都应该有应对措施:
第一,提升对环境、自身和趋势的认知水平是关键。过去业内总是人为“知”达到了但“行”不够,实际上“行”不够就是“知”欠缺的最主要反应。“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不能分割的。许多药企面对的问题是企业认知水平不够造成的。
第二,重塑发展战略。过去基于“神药”“低水平仿制药”,依靠过度推销和不规范经营形成的经营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必须重塑方向和目标,重新确定达到目标的措施。
第三,根据自身资源情况调整产线和产品线组合。创新药和仿制药都可以做,但创新是共同和必须的。
转型也好,自救也罢,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过很多跨国药企以及国内龙头制药公司都有比较好的案例,比如恒瑞医药以仿制药起家,靠聚焦高端仿制药以及创新药的转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辉瑞打包普药业务给普强并转让Mylan,专心布局创新专利药等等。
“对于曾经辉煌过的部分老牌药企来说,能否放下历史的包袱,抓紧转型自救是当下的重中之重。”廖庆阳表示。
写在最后:
放眼其他行业,曾经老态龙钟的微软经历了接近10年的低谷而后通过云计算再次跃升为全球高科技企业的前三甲。
“我们都知道问题所在,但内心深处却无法正视现实。公司大型计划仍持续进行,我们应该关注长远前景时,却只检讨了下一季度的销售预测。”这段话是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惨败后的教训总结。
而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如何根据市场环境及行业的不断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这是每个药企都要面对和思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