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榜单公布 579个中药被点名(附名单)
超500个中药大品种名单公布
近日,在中国药学会的支持下,中药大品种联盟联合万方数据等单位,发布《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
据了解,该报告采用科技因子度量中成药的科技竞争力,由此来体现产品的“临床价值、科学价值”,并通过销售额体现产品的“市场价值”——综合考量上述三个维度,从已上市的59595个中成药产品中,遴选出入围2019年科技竞争力评价的579个中药大品种。
此外,报告也厘清了中药大品种的概念,与传统以销售额作为判断大品种的依据有所不同,中药大品种指具有显著或确切的临床疗效,满足临床需求,科技含量高,中医药特色显著,所占市场份额大的品种。
赛柏蓝梳理后发现,上榜品种基本是临床常用、知名度较高的大品种,涉及多家知名药企:包括北大维信生物的血脂康胶囊、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板蓝根颗粒、安宫牛黄丸和六味地黄丸(浓缩丸)、以岭药业的参松养心胶囊、广州白云山的小柴胡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贵州三力制药的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华润三九的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济川药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资料显示,我国的中药品种批准文号将近6万个,而此次仅有579个大品种上榜,基本均为各治疗领域临床常用的优势产品,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药行业的较高水平。
随着医保控费的常态化,药品监管、重点监控和医保支付等政策的公布都需要科学化的决策和证据支持,而此次公布的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辅助专家评价,也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的确,因为“没有指南推荐”、“临床证据不充分”、“适用于多种疾病”等原因,让很多中药大品种在进院、临床使用、药占比考核中受到诸多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有一批中药企业重新补课,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一定程度上,药企可以通过这份体现药品临床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科技竞争力报告,来佐证产品的临床价值和科学价值,从而推动产品的市场准入、学术推广和医院销售。
中医药,创新问题是难题
目前,中成药的科技水平总体偏低;随着我国的药品审评制度逐渐向国际标准并轨,其与中医药的理论和发展规律渐行渐远,也就是说,审评标准的“西化”与中药新药的上市和创新有不兼容之处,中医药的创新仍然道阻且长。
国家药监部门发布的药品审评报告,则从数据的角度明确了这一困境: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批准上市的中药分别为37、27、11、61、2、2个,而同期批准上市的化药(含生物药)分别是588、389、486、290、204、492个,六年批准上市化药(生物药)数量为2449个,而同期批准上市的中药仅为140个,占批准总数的5.4%,其中中药新药仅有57个,不仅数量占比极低,而且呈持续递减趋势。
因为原料来自天然动植物,成分复杂,药物作用原理不清晰,中药在研发过程中很难做到像化药一样标准化,这也造成中药的研发创新不足。
而本次的《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则重点切入第三方开展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按照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入围产品在过去10年间的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量值——科技因子。科技因子是中药产品“临床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集中反映。
也就是说,上榜的产品基本为有临床优势的,科技含量高,特色显著的中成药,这一定程度上指引了行业向科技创新的方向发展。
市场空间较大,强者恒强
整体来看,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之势,2014-2018年期间,中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以6.9%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18年,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14975.4 亿元人民币,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2367.6亿元。
事实上,自2015年开始,国家就大力发展中医药,中医药利好政策开始“井喷”。再加上历史底蕴悠长,行业内存在较多规模大的龙头企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成药行业规模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已经超过1500家,有超过40家中药企业完成上市,比如同仁堂、云南白药、三九药业等。
与此同时,行业内仍然存在一批中小企业,该类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盈利能力亟待加强。
从目前现状来看,也只有发展前景较好的龙头中成药企业,因为资金充裕,有良好的现金流,能够投资研发,维护产品创新,促进中成药行业的持续发展——这表明,强者恒强仍然是中成药行业未来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