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双信封模式升级,鼓励竞争下的处处玄机
10月9日深夜,安徽集采平台下发了一则“关于征求《2020年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临床常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工作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意见的通知”。在这份公告中,安徽集采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模式改良、升级,三层降价中各有讲究。此消息一出,惊起众多业内人士一身冷汗,在安徽双信封模式引领全国集采降价潮之后,安徽新动作牵动着神经。而此次安徽省采的变动,将激发起新一轮杀价潮。
“双信封模式”的进化版?
中国药品招标政策的制订,素来百花齐放,但是,核心目标从来都是降价,毕竟,控制医疗费用的行为从来没有长效的万能药膏。
此次安徽省采出现新动作,并非仓促出手,此前(今年7月),业界已流传出相关意见稿。当时版本提出,拟选择临床使用量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多家企业生产的临床常用非过评药品,分类分批开展集中带量采购。而此次发布的意见稿则明确了采购范围:临床常用呼吸系统用药、抑酸药、肝胆疾病用药及医学影像对比剂。分别选取占2019年度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四类采购额前90%的产品,结合临床实际组织专家遴选确定。
《公告》指出,由企业确认专家议定的产品入围价,填报《谈判入围价确认函(报名表)》。企业若不接受产品入围价,将不接受该产品谈判。在谈判基准价的基础上,入围谈判产品与专家组经两轮谈判议价,谈判成功形成带量采购谈判价。带量采购谈判价即为企业的实际供货价,应包括税费、配送费等在内的所有费用。
以上具体细节一经扩散,业内很多媒体都认为这是安徽“双信封模式”的升级版:超级双信封模式。资深医药行业专家刘明睿认为,本次安徽的方案虽然还有一些“双信封模式”的影子,但很多细节的变化与传统的“双信封模式”却大相径庭,其特殊之处在于:一是将以前通过经济技术标确定入围产品改为通过谈判入围价和降幅来确定入围产品;二是将以前通过商务标最低价中选改为通过两轮专家谈判确定带量采购价;三是将以前按照通用名质量层次分组改为按照大治疗领域分组。以上几个变化,使得安徽此次的招标中标门槛提升几个等级。
针对“超级双信封”模式这一说法,本报特约观察、力托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医药企业管理顾问杨涛认为“超级双信封”仅仅是个标题党,其想实现的结果不外乎还是为了降低药品价格,其独特地地方就是其一没有按单一通用名品种来出集采目录,其二是按照几个领域如抑酸药、呼吸系统用药等,这样比以前的招标还要狠,狠在哪里?狠在促进了同作用的药品之间的替代,这一招够狠,现在是同作用产品之间的竞争PK,激烈程度更强。同通用名之间的竞争PK。
的确,根据《公告》显示,此次参与投标的品种,与以往集中采购出具详细采购目录不同,此次议价采购不以具体通用名(品规)显示,而是直接按大治疗领域分组,共涉及231个品种,呼吸类用药88个,抑酸药41个,肝胆用药41个,医学影像对比剂31个。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以一个价格来体现,药品集中采购中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更值得先行先试。”据刘明睿介绍,按治疗领域分组并非安徽首创,之前福建也有类似的做法,而这两个省以前在药品集中采购上都走的是比较激进的路线。但是,把同治疗领域不同产品划分到一个目录,到底通过什么标准来评价,不管是通过价格还是专家的评选,都比较难以取得各方的满意。
利用同作用产品替代的策略,加大竞争强度,促进价格进一步下降;从而避免了有些通用名产品厂家少,或者可能有原料垄断及围标情况出现,价格水分不能彻底挤出。“通过这种可替代产品的PK使他们的防线被击垮。”杨涛认为安徽此举不可谓不高明。
充分竞争下的双向选择
业内认为,从安徽此次议价可以看出,安徽正在原有双信封基础上,进行大幅改进。在商务标方面,即控住一头一尾(入围、谈判),放开中间(基准)交由企业决定,这种做法未免有“请君入瓮”之嫌。
“基准价去除的企业最多也就是6家,所以目的很明显,它采用分类方式,就是要放更多的企业进入谈判环节”杨涛认为,因为存在品种替代,所以不仅仅要关注同通用名产品的竞价策略还不得不防备替换产品这个招数,所以目的很明确,利用品种替代加强PK力度,获得更多下浮空间。
刘明睿认为,安徽此举其实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入围价参照全国实际采购价的平均价、最高价、最低价及企业第一票价格制定。实际上考虑了市场流通成本,快速逼近企业实际的供应价格。以企业的底线为天花板,为企业产品申报降幅确定一个标准,为确定谈判基准价提供依据。
而通过两轮专家谈判确定带量采购价,这样相对比较真实地接近实际成交价格,某种程度上回避以前“唯低是取”的简单粗暴的做法。中间的基准,则由企业自愿降价参与,而且从入围规则来看比较宽松,这样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最终的价格谈判。
虽然安徽省采考虑了充分竞争,但是充分竞争的后果可能也会反噬安徽省采本身。根据《公告》内容介绍,在谈判基准价的基础上,入围谈判产品与专家组经两轮谈判议价,谈判成功形成带量采购谈判价。带量采购谈判价即为企业的实际供货价,应包括税费、配送费等在内的所有费用。很多企业都担心赔本赚吆喝,因而在参加投标中畏手畏脚。
刘明睿指出,仅从大治疗领域分组可以预见,此次剩下的企业并不会太多,但最终有多少企业中选,还看谈判部分怎么个导向。专家谈判应该会基于一品双规、价格、仿制药替代、品牌等多维度考虑,也可能会选择两三个常用品规,再增加个别降价力度大的品种来供应。当然,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目前尚待观察。
“这个不用担心,市场经济下供求关系最终会趋于平衡,所以最后一定不会出现无药可用,药企也会一样可以存活。”杨涛则认为不用太过担心此次招标结果不理想,买方想用最便宜的价格买最好的产品这是正常逻辑,卖家亏本他可以选择不接受,不做这个生意,没有谁拿刀子逼着他签协议;“买的没有卖的精”这是句老话。要想预防断供等没有契约精神的事情出现就要制定和严格实施“重典”,杀猴才能镇鸡,过去的“杀鸡给猴”看现在是不管用了,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健康的供需市场关系。
刘明睿也宽心道,通过几轮国家带量采购,特别是第三批国家集采企业的反应来看,现在参与投标的企业相对理性很多,与前两轮相比,现在企业会根据自身成本、中选后采购量和供应能力,合理评估是否参与或者以什么样的价格参与带量采购。因此,最终的谈判价格和采购量对企业来说,会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环节,给企业留下更多思考的余地。
残酷性不下于国采?还推开?
多年以前,安徽“双信封模式”的出现,引领了全国集采的浪潮,双信封招投标的安徽模式被业内人士认为是鼓励企业低价投标,主要内容是采用先评技术标,再评商务标的“双信封”招标方式,技术标评审合格的进入商务标评审,商务标评标中以最低报价确定拟中标药品。
之前“双信封模式”因为降价效果显著,在全国范围内很多省市也学习推广,关于此次安徽新集采模式,两位专家都认为全国推广的可能性有,但难度都很大。
“这种模式推开的可能性是有的,使用分类别招标,利用可替代性来加强PK力度是可以的,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个性化用药、个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DRGs的实施、专家共识、用药指南等临床用药习惯与之对应,该措施需要逐步完善。”杨涛说道。
此次安徽省采“双信封模式”优化版中,在最后还企业于谈判现场递交《谈判自愿降价承诺函》。省医药联合采购办公室将现场宣读企业产品自降幅,根据竞争组内有效申报降幅产品数,结合产品申报降幅从大到小排序进行淘汰、确定谈判药品及企业。
刘明睿认为,本次安徽集采通过治疗领域分组增加了竞争性,两轮专家议价增加了中选的不确定性,这次安徽招标的残酷性不会亚于国家集采,同时,以安徽省能给到中选企业的采购量上推断,容易给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但降价是大趋势,传统的仿制药企业这几年很难在集采中独善其身。个人认为,这几年国家或地方集采不管是进行什么样的探索,最终都将围绕着“降价”来进行。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除非企业想退出这个舞台,否则就不得不面临越来越多这类型的“生死抉择”。
“不存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一说法,如果你企业有可以获得高利润的产品,你还会去做这些低毛利的产品吗?肯定不会!”杨涛则不认同这一说法,如果企业没有投入创新,冒创新的失败风险、没有好的产品储备,只有这些血拼的产品,再加上如果企业在制药装备上也没有钱投入,竞争企业时间、单位人工、单位固定资产的产值产出远远高于你,那你这个企业本来就该是被淘汰出局的。
“所以治疗性药物企业只有三条路,一条路就是走创新之路;第二条就是不断通过设备与工艺的创新提高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参与血拼。第三条路就是转型做大健康产品或OTC参与到品牌溢价的玩家之中。”杨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