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关注支架集采落地情况!一个月内全面实施!
1月6日,央视《朝闻天下》再度关注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在北京、天津、辽宁等18个省市(区)的落地实施情况,临床医生和患者均表示,能够用上价格便宜、质量过硬的冠脉支架产品,大幅减轻了医疗负担。
18省市首批落地 一个月内陆续实施
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于2020年11月初产生中选结果,10个中选品种,由均价1.3万元降到700元左右,降幅超过90%。集中医疗机构的采购数量,以量换价来获得医药产品的降价让利,并以此规范医疗行为、净化行业环境,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落地。
据悉,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首批落地实施的18个省市(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含兵团)。首批落地的18个省市(区)中选产品本地库存量平均达到协议采购量的33%,能够满足医疗机构首月使用需求;其余省份将在2021年1月陆续落地实施,争取早日让患者使用上集采后的冠脉支架。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勇军对媒体表示,医院按照政策文件要求,按照全年手术量和支架使用量,再加上20%的临床储备,就能够保障患者基本的临床供应。“从价格上个来看是比原来明显下降,国家集采的产品质量也非常有保障。”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通过国家设计和实施的冠脉支架带量集采,既显著降低了产品价格,也能减少过度医疗风险,从而能有效降低患者疾病负担;同时通过适宜的制度设计,冠脉支架集采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市场的稳定性。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此前公开指出,患者原本应该搭一个支架,却使用了两个、三个,这就是过去利益驱动产生的不合理医疗行为,而当价格空间降下来以后,医疗行为就会趋于理性。“更重要的是使需要使用冠脉支架的患者提升了支付能力,原来一万八,现在只有七百多块钱,扩大了临床医疗服务的普及性。”
耗材带量加速推进 中小企业将遭淘汰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在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推动下,可集合公立医院(也可包括民营医院)的采购量,以团购的方式去大批量采购医疗产品,以此要求厂商大幅度价格折扣,即“带量集采、以量换价”的思路,逐步得到各级监管部门高度共识。
去年12月,江苏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江苏省第四轮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谈判结果的公示》,信息显示,此次联盟带量采购的品种为干式胶片和吻合器,其中胶片平均降幅49.62%,最高降幅77.32%,吻合器平均降幅83.93%,最高降幅96.29%。
不仅在江苏,其它省份在探索和落地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也在快速深入:南京、泰州、淮安三市联盟开始的第一次耗材带量谈判,涉及植入式给药装置(输液港)、预充式导管冲洗器、精密输液器、密闭留置针等4大类14个品规耗材,最终最高降价80.39%,最低降价51.67%,三市平均降幅72.61%;淄博医保局牵头七市采购联盟部分医用耗材集采,两轮谈判竞争之后,骨科创伤类最高降幅达94%,平均降幅67.3%﹔血液透析类最高降幅66%,平均降幅35.2%。
新年刚过,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继续推进。1月5日,人民网发布消息,南京市医保局对一次性腹腔穿刺器、一次性血糖试纸两类医用耗材展开带量采购谈判,平均降幅67.42%,最高降幅91.23%,最低降幅41%;单组降幅最高为腹腔穿刺器常规组,降幅为90.16%,单组最低降幅为单孔多通道组41.26%,拟中选企业包括雅培、华润、鱼跃医疗等械企。
在业内流传的一份《关于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的通知》的红头文件中,明确将开展第二批医用耗材清单集中采购数据的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并列出产品清单,包括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等六大类。
根据《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思路,对于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多家企业生产的高值医用耗材,按类别探索集中采购。业内普遍预计,单价较高、资源消耗占比较大、易于标准化的医用耗材品类,后续或逐步纳入国家集采体系。“短期内,尽管低价中标可能带来冲击,但整体上还是比落标要好;行业洗牌不可避免,其实除了少数知名企业还有能力去争夺剩余的20%医院自主采购部分,其余的中小企业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