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和朋友在一起闲聊、聚会,都会感到非常地放松。也有一部分人和朋友在一起会觉得精疲力尽,感到紧张或不安,心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极力回避社交场合,当处于社交场合时则会出现脸红、出汗、四肢颤抖,不敢与人对视,更有甚者会出现昏厥。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生机制不甚清楚,且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
英国《Cell Press》旗下《Neruon》期刊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前额叶皮层调控社交恐惧的神经环路机制。
前额叶皮层调控社交恐惧表达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院附属第二 医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徐晗教授团队发现,当实验小鼠经历社交恐惧表达后前额叶皮层有大量c-fos激活,而用药理学方法失活前额叶皮层则大大降低小鼠的社交恐惧程度,表明前额叶皮层直接调控社交恐惧的表达。前额叶皮层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组成,参与动物和人类的高级情感调控,发挥着大脑“司令部”的作用。为了理解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活动特性,他们采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发现当社交恐惧发生时前额叶皮层表达小清蛋白(parvalbumin, PV)的抑制性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发放活动显著下降,而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显著升高。进一步的药理遗传学实验证明上述现象导致了小鼠社交恐惧的表达。
去抑制性神经微环路介导社交恐惧行为
通过实验发现在社交恐惧发生时表达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T)的抑制性神经元活动水平显著升高,而表达舒血管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的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却没有变化。接下来,他们运用一系列的药理遗传学实验证实前额叶皮层SST神经元活动的升高抑制了PV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使得兴奋性神经元的活性增强,进而导致了社交恐惧行为的发生。徐晗教授表示将带领研究团队针对社交恐惧症的神经机制继续开展更加深入的系统性研究,为临床上开发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