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监控目录两年一调,中药企业放眼医保外市场
8月6日,有消息称有关部门近期向各省发布了辅助用药目录调整的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如下:
1.目录调整频率:动态调整,2年1次。
2.纳入目录范围:依据药品价格用量,重点锁定用量大、金额高、临床易滥用、临床辅助类药品。
3.目录数量:30+左右。
4.调整流程:医疗机构依据现有用药上报,省级汇总上报。
院内市场萎缩
2019年7月1日,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印发了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据统计,第一批有20个药品进入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2019年8月公布的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中,重点监控药品全部调出,其中包括一些年销售量比较大的品种,或对个别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公开数据显示,这20个重点监控品种2018年样本医院合计销售数据为176亿元,但市场规模已由2019年的370亿元降至2020年的110亿元,降幅高达近80%。
各省不断新增省级重点监控目录,将成为国家重点监控目录候选品种。产品一旦进入重点监控,将面临调低挂网价,并相应调整最高销售限价及医保支付标准。
截至8月6日,已有22省、17市、11家医院公开重点监控药品目录,涉及203个品种。从各省区公布的目录来看,内蒙古、黑龙江、广东、江苏、四川、陕西、贵州、甘肃、吉林、湖北、云南、福建、上海、西藏与国家版目录一致。江西在国家版基础上新增15个、河北新增5个、海南新增10个、山西新增2个、新疆新增14个、浙江新增12个、安徽新增2个、广西新增5个、青海增加10个、新疆兵团增加13个品种。
根据部分省份重点监控品种情况,中药注射剂、辅助性药物成为各省制定重点监控目录的首选品种,营养药、抗菌素及部分抗肿瘤品种也在不同省份名单中出现。
寻联合用药方案
企业品种被重点监控后怎么办?根据品种属性,药企可积极通过药物经济学、临床研究等方式证明品种是否符合重点监控条件,主动降低中标价,控制销量,减少品种被纳入重点监控的可能性。
若产品被定为第二批重点监控品种,建议企业首先要保院内。按照重点监控品种用量大、金额高、临床易滥用、临床辅助类药品等筛选规则,院内销量下滑是不可避免的。但若能在临床路径中找到药品独特的价值,在联合用药的新研究中锁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则有可能继续保住院内市场,不至于销量很快下滑。
从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品种销量结果来看,虽然重点监控品种销售额在医院下滑70%以上,但还有近30%的存量市场,说明重点监控品种在院内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和治疗价值。所以采取什么手段保住院内市场,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保院内的同时也要扩院外。重点监控品种有一定的处方基础和患者人群,很多品种的效果还是很好的。虽然药品在重点监控下,院内市场销量下滑,但是可以通过院外临床销售模式弥补,把品种放在院外DTP药房做外购。
院外临床模式是医药分开的必由之路,企业可以寻求和商保合作,作为对医保的补充。
着眼医保外市场
对药企而言,重点监控限制用药,轻则销售业绩大幅下滑,重则资金链断裂。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除了公立医院,还有民营医院、诊所、连锁药店、单体药店等渠道可以开拓。受限品种开辟“第二战场”,可考虑在公立医院由医保药转为自费药。在医院销售多年、市场用药基础深厚的口服药,可往OTC渠道转。院外诊所、药店不同于院内销售,能不能销得好,一看产品属性适不适合在院外销售,二看有没有专业的院外销售队伍承接品种。
目前,一些中药企业把目标转移到医保外市场。A药企在互动平台上提到,除了医院,OTC、电商渠道也是市场拓展的重要渠道,今后还将加大新产品、梯队产品的开发力度,改善产品结构,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B药企的多款中药注射剂因为进入重点监控目录而销售受挫。2018年公司开启转型之路,由销售型公司转为科技型公司,主营产品由中成药向生物药、疫苗、化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药转换,并由中国本土化向全球化转换。
C企业的主要应对策略是创造口服制剂新增长点、加大口服制剂增长动力,降低对中药注射液产品利润贡献的集中度。公司曾指出,中药注射剂受到了越来越严格的管控,辅助用药及重点监控目录也呼之欲出,一旦主要产品被纳入,会对销售规模造成不利影响。
据悉,C企业近几年持续推动由注射剂为主向“口服+注射”、处方推广为主向“处方+OTC”的战略转型,目前转型也带动了公司业绩保持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