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品调整税率,“量增价减”是趋势吗?
4月8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该委员会决定对进境物品进口税进行调整,将进境物品进口税税目1、2的税率分别调降为13%、20%。其中税目1“药品”注释修改为“对国家规定减按3%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进口药品,按照货物税率征税”。上述调整自4月9日起实施。
联系到上周国家药监局在前期联网试点基础上,对《进口药物通关单》等三种监管证件扩大实施联网核查,可以判断,进口药还会进一步加速进入中国。
药品进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除“4+7”外,国家通过抗癌药零关税、加快上市审批、国家谈判等组合政策努力提高进口药品的可及性,医药进口已出现新特征:进口药品未来将持续降价,进口药数量有望企稳增长。
根据中国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进口西药制剂和生化药的金额大幅下降。其中西药制剂同比跌幅24.05%,金额为130.3亿美元;生化药进口额较上年大跌41.21%,金额为47.53亿元。从全部药品的进口数据来看,2018年进口金额504.29亿美元,同比下降9.75%。注意,这是多年来我国医药进口持续增长语境下,首次出现的负增长。
不过,与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8年在优先审评审批、加快国外已上市且国内临床急需药物在中国上市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自主研发新药获批数及进口注册品种数激增。据米内网统计,2018年国内共有10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61个药品获批进口。
此外,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此前发文,2019年1月1日起对706项商品实施进口暂定税率,包括对国内生产治疗癌症、罕见病、糖尿病、乙肝、急性白血病等药品亟需进口的重要原料实施零关税,涉及31个税目项下63个品种。从这两组数据分析,对高品质的进口药需求并未减少。上海医药2018年年报显示,其获得2018年批准上市的20个进口新药中15个药品的全国总代理,囊括了两大PD-1新药及肝癌一线治疗新药乐卫玛等重磅产品,进口药分销销售收入767亿元,只不过进口药价的大幅降低直接导致了进口金额的减少。
主动降价博存量市场
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西药制剂进口均价同比下降25.36%,生化药进口均价同比下降36.32%。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医保角色的转变,庞大的用药市场吸引着进口药加速进入中国。从价值导向来看,降价满足中国患者的可及性当是必经之路。
首先,从药品价格来看,以2017-2018年各药品最低中标价为基准,17个谈判药品平均降幅达56.7%,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市场价格相比平均低约36%,可见这些药企进入医保目录的意愿强烈。其中,降价幅度最高的是武田制药的伊沙佐米,达到78.05%;降价幅度最低的是恒瑞医药的培门冬酶,降价21%,也就是说国内外企业都在竞价换市场。
同样是4月8日,辽宁省集采中心也发布了一则通报,沈阳、大连等14个市将再组药品集中采购联合议价组开始对省属医疗机构所在地药品集中采购联合议价。尽管还没公布具体的议价名单,但从去年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布的《关于公布并执行辽宁省2018年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联合议价结果的通知》来看,包括不少进口药物在内的443个药品议价成功。
值得探讨的是,进口药的降价策略会给国内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今年3月,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通知,部分“4+7采购”未中标药品品种的协议采购价下调,诺华原研品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榜上有名;同月,浙江药械采购中心发布通知,礼来的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联动采购价格主动下调。有观点认为,相对高价肯定不是医保的价值取向,毕竟减轻患者医疗支出负担的社会诉求等具体就体现在药价上,包括进口药品的降价。当进口药在全球早已赚的盘满钵满之际,其采取以价换量实际上对国内刚刚竞赛投产的创新药并不一定利好,进口药的大举引进,未来在品质相当的前提下价格恐怕还会进一步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