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的合理用药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老年人情感性障碍,患者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上,包括在老年复发的抑郁症和老年首次发病的抑郁症,无论是哪一种,都有着诸多老年期疾病的特点。老年抑郁症在临床上常见为轻度抑郁,但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心身疾病患病风险甚至死亡风险等严重后果。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典型抑郁症发作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及言语活动减少等。老年抑郁症发作的临床症状常不太典型,与青壮年期患者存在一些差别,以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不适的主诉较为多见。
情绪不佳 这是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患者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半数以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焦虑和激越,紧张担心、坐立不安,有时躯体性焦虑会完全掩盖抑郁症状。
思维迟缓 主要表现为思维联想缓慢,反应迟钝。老年抑郁症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认知功能(如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和判断能力等)损害的表现,比较明显的是记忆力下降,临床诊断时需与老年期痴呆相鉴别。老年期痴呆的认知功能损害多为不可逆的,而老年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则可随着病情缓解有所改善,且预后恢复情况较好。
意志活动减退 主要表现为行动缓慢、生活懒散,主动言语减少、语调变低、语速减慢,对生活的热情、兴趣减退或丧失,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闭门独居、疏远亲友。严重者会总感到精力不足、全身乏力,甚至出现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
自杀观念和行为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观念和行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危险性比其他年龄段患者更高,尤其当抑郁与躯体疾病共病的情况下,需要患者家属加强关注,提高警惕。
躯体症状 主要表现为疼痛综合征,如头痛、颈部痛、腰酸背痛和全身的慢性疼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腹痛、恶心、嗳气、腹泻或便秘等;类心血管系统疾病症状,如胸闷、心悸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面红、潮热出汗、手抖等。大多数患者还会出现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浅且易醒、早醒等。
疑病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度关注自身健康,怀疑自己患有某些疾病,表现出身体不适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恶心、反酸等。大多数患者主动要求治疗,但检查不出相应生理疾病,同时就诊时否认或忽视抑郁相关情绪症状,认为是躯体不适才引起情绪不佳。
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治疗老年抑郁症,首先要考虑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关专家指出,心理治疗在老年人抑郁症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起病前有明显心理致病因素的患者,更应优先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同时,心理治疗还可改善预后,有助于预防老年抑郁症复发。针对老年抑郁症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等。
如单一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无法使老年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可采用抗抑郁药合并心理治疗的方法。常用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代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如苯乙肼、苯异丙肼等,该类药物总体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剂相似或略低,对非典型抑郁症(伴有嗜睡、激越、焦虑等)治疗效果较好,也可用于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无效患者的治疗。该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头晕、体位性低血压、多汗、腱反射亢进、震颤、无力、皮疹等。同时,该类药物可与多种药物、食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不能与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等,以及三环类抗抑郁剂联用,服药期间也不能食用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腌制类食物、豆制品、啤酒等,否则易导致高血压危象。
第二代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剂 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等,该类药物对抑郁症有肯定的疗效,总有效率约为70%,但起效时间较慢,一般用药后1~2周开始起效,2~3周可达到最佳疗效,若用药治疗4~6周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则可判定此类药物对患者无效,需考虑换用其他抗抑郁药治疗。该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口干、便秘、视线模糊、排尿困难、心动过速、无力、头晕、心脏传导阻滞等,而且不良反应往往先于疗效出现。因此,在治疗开始前医师需反复告诫患者坚持服药,用药一段时间后才能确认药物效果。
第三代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如氟西汀、舍曲林、度洛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等,该类药物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剂相当,具有肯定的抗抑郁作用,且不良反应较轻,仅表现为轻度的胃肠反应,大部分患者都可耐受,目前被认为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抗抑郁剂,已逐步代替三环类抗抑郁剂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剂量增减简单、服用方便,因镇静作用小,多可白天服用,如出现嗜睡、乏力可改在晚上服用。同时,为减轻胃肠刺激,推荐患者在餐后服药,如用药剂量较大时,建议每日分两次服用。年老体弱者宜从常规用量的半量或1/4量开始用药,其后酌情缓慢加大药量。
老年抑郁症的用药监护
影响老年人用药的因素很多,不同个体在衰老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的变化程度均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是老年抑郁症用药必须遵循的原则。
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在门诊进行治疗,症状较重的患者需住院治疗,并且当病情稳定后仍需坚持用药治疗数月以上才能取得良好疗效。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急于求成,切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用药频次或频繁更换药物。一般来说,抗抑郁药对抑郁症状的改善需要2~3周才可见效,如用药6周后仍无明显好转,需在医师综合评估后考虑更换药物。
老年人由于肾脏排泄功能减退,肝血流减少,药物在肝脏的代谢效率降低、半衰期延长,药物排泄慢,所以用药的标准日剂量应为低量,一般为年轻患者的一半或更低,并采用多次给药的方法较为适宜,以免药物过量。停药时也应逐渐递减,以免引起停药反应。
同时,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身体疾病,并且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力较低。因此,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种药物的相互影响,并尽量选择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
此外,老年患者应积极配合心理治疗,不能将药物治疗作为唯一选择,患者可在医护人员及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调整心理状态,关键是振奋精神、改善情绪,并养成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和作息习惯,戒烟忌酒,以期尽快改善抑郁症状,获得较好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