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藤素”舆论喧嚣!从资本炒作到企业澄清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19年6月17日,媒体报道青蒿素“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研究取得新进展,引发资本市场炒作,青蒿素概念股大幅高开,包括交大昂立、昆药集团、白云山、复星医药、新和成、华润双鹤在内的多只医药股掀起涨幅,令企业不得不紧急发布澄清公告。
2022年5月10日,媒体报道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教授团队发现的新冠治疗新药千金藤素获发明专利授权。经过多日资本市场发酵,披上抗新冠概念的“千金藤素”带火了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生物谷、优宁维、大理药业、步长制药、华北制药、千金药业、云南白药、莱茵生物等企业股价已连续多个交易日上涨。
无论是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以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高水平创新药研发,往往“可遇不可求”,这种从零到一的探索,既是创新的天性使然,也是创新的独特魅力。
创新的过程也绝非全部都是“偶然性”,其中也蕴含着“必然要素”,对于医药创新而言,这些要素或是产业环境,或是组织生态、技术积累、资本推动,每一个创新参与者,都希望更大程度提升“必然要素”,增加从零到一的成功概率。
“千金藤素”舆论爆火,资本炒作背后,根本在于公众对于“新冠治疗药物”的期待,然而,当“产学研转化”的机遇可能出现时,中医药产业又应当如何思考自己的选择?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得很好,行业可能普遍认为疫情会很快过去;此外,千金藤素作为一款‘老药’,如果只是适应症的知识产权,企业对未来的产品开发也有顾虑。”
对于“千金藤素药物”过去两年没有能够推进临床试验,从童贻刚教授的言语中其实能够感受到一些无奈,毕竟,作为研究学者,产业转化的漫长过程,是无法通过他自己和团队完成的。
曾经,我们为中国医药产业错失“青蒿素”知识产权和全球市场机遇而感慨万千;如今,当面对天然药物研发领域可能潜在的临床价值药物,我们又应当以怎样的理性态度来对待未知?
2019年上一轮资本炒作,业内不乏担忧之声:
“资本市场一片歌舞升平,天然药物研究探索或中医药研究成果却仅仅沦为了资本炒作的噱头。”
“中药上市公司除了经典品牌、老字号有‘溢价’,真正创新的企业能有多少溢价?”
“一说中药企业转型升级,就是卖酒、卖牙膏、卖洗发水......”
如今,股价欣欣向荣背后,难掩的依然是中医药企业长期研发投入偏低,“重营销轻研发”的现实。
01、千金藤素意外爆火
企业澄清颇显无奈?
近日,因获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款全新的药物——千金藤素,登上社交平台热搜。专利说明书显示,10uM(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倍数为15393倍。
受此消息影响,“千金藤素治疗新冠”的概念站上风口,多只被归为此概念的医药股集体大涨,并带动整个中药板块井喷。
“这个事情始料未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研究突然就引发了巨大的关注。”
对千金藤素可用于治疗新冠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报道迅速登上热搜的新闻,童贻刚教授在一场线上直播中也表达了困惑和突然。
据介绍,在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千金藤素和数千种药物一起,很早就被纳入到了课题组的化合物库中。
童贻刚教授表示,在新冠病毒刚刚出现时,研究团队的任务是用最快速度在药物库中找到最有希望的,也就是抑制新冠病毒最有效的。“从目前的研究数据看,千金藤素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所有人类发现的新冠病毒抑制剂中排名靠前。”
童贻刚教授称,团队于2020年2月最早原创发现千金藤素具有超强抗新冠病毒活性,同年2月16日提交专利优先权。随后按科技部的要求,在3月份把文章发在指定期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现已成为ESI高被引论文。
2020年4月,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所长胁田隆字教授团队发表论文证实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的效果;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间,多个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表了千金藤素抗新冠病毒研究进展。
按照专利说明书的内容,该项发明专利名称为“穿山甲冠状病毒xCoV及其应用和药物抗冠状病毒感染的应用”。发明人从海关查获的死亡穿山甲中分离并培养出一株新的冠状病毒xCoV(并非自2020年起流行的新冠病毒),称为穿山甲冠状病毒xCoV。其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同源性达92.5%,是迄今为止成功分离培养的与后者同源性最高的病毒。
事实上,目前针对千金藤素也只做了细胞水平的实验,自专利申请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何没有能够进一步推进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童贻刚教授表示,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因为国内的疫情控很快得到制得,没有足够的病人和机会做临床,而且当时有数量众多的药物同时在研发,资源和资金都不够;此外,千金藤素属于“老药新用”,虽有适应症专利,没有化合物专利,企业比较谨慎,非常需要政府扶持。“很感谢大家对研究项目的关注,主要还是大家对抗新冠药物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期盼,这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资本市场显然已经闻风而动,“千金藤素概念股”也成为了投资者追逐的热点,连续数个交易日,多家上市公司股价掀起上涨浪潮。
与此同时,细分板块的火爆行业,也引发了舆论争议和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也随即发布澄清公告:
大理药业、华北制药、东诚药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没有生产千金藤素(片)等类似产品。
步长制药公告,经核查,公司全资子公司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拥有“一种盐酸千金藤素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010556531.0]”的发明专利,公司目前无千金藤素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阿拉丁公告,2021年公司产品“千金藤素”的销售额合计为10220.95元,公司提供的科研试剂是为科研活动服务,具有小批量、多规格的特点,该产品存量较小,公司的产品规格大多是克、毫克级别,供具有研发需求的各领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研发使用,不是工业原料。
略显尴尬的是,仅仅因为企业和产品名字含有“千金”二字,上市公司千金药业股价异动,不得不发布公告澄清:妇科千金片中主要成分黄藤素是干燥藤茎中提取得到的生物碱;千金藤素是从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地不容中分离提取的双节基异喹啉生物碱;两者不是同一种物质。
02、研发投入仍是短板
中药如何走出创新泥泞?
“老药新用”
“企业比较谨慎”
“需要政府扶持”
从基础研究学者的话语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中药创新“产学研”转化链条中的风险与无奈。资本炒作中药新药是对“抗新冠”用脚投票,还是一种中药创新长期压抑之后的情绪释放?
中国拥有超过1万种药用植物资源,有超过10万种临床有效的中药方剂,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疗效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上占到了“半壁江山”以及国家对中医药十分重视的今天,我国科技工作者仍在持续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与传统中药不同,一种天然药物在临床上有效,为什么有效?作用机制是什么?有效成分和靶点是什么?从这些问题出发,遵循现代医药评价体系研发出一个能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符合临床需求的,新的天然药物,不仅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紧密合作,还需要积累,需要时间,以及经费投入。
业内人士表示,从植物中提取的抗疟药青蒿素、金鸡纳霜,抗癌药紫杉醇、喜树碱、美登素,消炎药黄连素、穿心莲内酯,保肝药水飞蓟素、五味子酯,降压药利血平,避孕药天花粉等等,很多源自于天然药物的经典药物,都得到了临床和市场的认可。
事实上,中药创新药研发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显示,2019-2021年,共有17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其中,2021年中药新药获批12个,获批数量为近年之最。具体到相关企业,2019-2021年以岭药业共有3款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天士力、康缘药业分别2个品种获批,位居企业获批数量前列。
分析中药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不难看出,庞大的研发投入与中药创新药产出之间是绝对的正比关系,其中康缘药业是唯一一家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10%的中药企业。
具体到千金藤素相关产品,目前获批上市的药品,主要集中在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管城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
临床专家表示,千金藤素并非全新化合物,它本来就是个老药,在防己科植物“地不容”中浓度最高,以往“地不容”用于升白细胞治疗,临床应用不多。
“千金藤素”面对的中医药产业创新问题,只是一个缩影。
临床终端的使用情况不理想,缺乏足够的产品竞争力,正是中药企业在院内市场面对的普遍问题,也是部分中药企业围绕细分品种缺乏循证研究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这种原因的复杂性不难理解。市场人士分析指出,一方面,企业对自身产品缺乏足够的自信,难以真正撕掉“辅助用药”的标签;另一方面,中医药自带的“消费品”属性,可以在院外市场得到更好的价值转化,也让部分企业在产品二次开发方面动力不足。
创新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循证研究乏力,即使“千金藤素”面对着临床开发的产业链需求,企业也未必就愿意为未知的创新买单。
在本次“千金藤素”概念股上市公司中,除步长制药、华北制药、方盛制药、云南白药、东诚药业等企业外,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都在亿元以下,大理药业的研发投入甚至仅有百万级别,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不足1%。
创新是制药行业的永恒主题。
今年4月份,片仔癀的市值曾经超越恒瑞医药,一度坐上了制药领域的“头把交椅”。然而,对比二者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恒瑞为62亿,片仔癀为2亿,行业不胜唏嘘。
在商言商,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股价上涨当然值得欣喜,围绕“大健康”满足公众消费升级需求,延伸中医药“消费品”属性进行多元化探索,亦是品牌“基业长青”的不二法宝。
然而,当一切归于平静,中医药“简便廉验”的根本在“验”!靠过硬的临床疗效打出一片天地,始终是中医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
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刚刚开始,中医药企业究竟能够为创新提供怎样的支撑,进行怎样长期、大量的投入,这将决定企业发展的长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