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加码本土化
日前,西门子医疗中国正式发布全新“国智创新”本土化战略,宣布将通过“推动实现全产品线国产化”“基于中国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入创新研发”“推进本土业务模式升级”三个维度,深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
除了西门子医疗外,近年来,美敦力、飞利浦、通用电气等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也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布局,并致力推动实现全产品线国产化。面对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路径值得深思。
中国市场营收比重提升
近年来,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纷纷加快本土化布局,且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其总营收的比例正大幅提升。
以西门子医疗为例,其2021财年(2020年9月30日—2021年9月30日)业绩报告显示,西门子医疗总营收达180亿欧元;在中国市场,西门子医疗营收达24亿欧元,同比增长24%,接近其亚太区营收的50%。同时,中国成为西门子医疗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仅次于德国。
另一医疗器械企业巨头飞利浦的2021年年报显示,其医疗业务(诊断治疗与互联关护业务)营收达146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营收比重约为13.6%。中国是飞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场,并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科技市场之一。
国产医疗器械迎来利好
除了看好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巨大潜力外,国内针对进口医疗器械采购相关规范措施的密集出台,也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加快本土化进程的催化剂。
近年来,多地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进口产品采购的通知。今年4月,安徽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显示,自2022年6月1日起,公立医疗机构未经批准不得开展进口产品采购;今年3月,山西省财政厅发布《2022—2023年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针对公立医院采购进口产品予以规范;2021年3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2021年省级卫生健康机构进口产品目录清单的公示》显示,省级卫生健康机构可采购进口医疗设备数量已从2019年的132个减至46个。
随着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创新技术的提升,我国医疗器械替代进程加快,产品国产化率显著提升。众成数科数据显示,2017—2021年,国产化率高于50%的二级产品类别(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二级产品类别统计,下同)逐年增长,已从2017年的810项增长至2021年的907项,近5年进口替代优势品类复合增长率为2.87%(详见图)。
同时,医疗器械国产化成绩显著。众成数科数据显示,2017年,国产化率为0的二级产品类别为74项;2021年,该品类已减少至52项。
在上述背景下,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为了应对挑战,跨国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在本土化上。
产品线本土化升级加快
在加快产品线本土化速度的同时,跨国医疗器械企业产品线本土化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并逐渐从生产本土化向研发本土化覆盖。
据悉,西门子医疗中国将逐步推进实现全产品线本土化生产,并将加强基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创新研发力度。目前,西门子医疗在中国拥有位于上海市、深圳市、无锡市的3个研发生产基地。其中,在位于上海市的研发生产基地内,有近80%的零部件来自该市周边供应商,有超过70%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此外,西门子医疗上海实验室诊断工厂预计将于今年底在浦东新区落成,届时将成为西门子医疗在亚太地区的首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基地。西门子医疗旗下子公司瓦里安的全球创新中心也将于今年内在北京市经开区正式启用,该生产基地将成为瓦里安一款高端智能直线加速器的全球唯一生产地。
飞利浦也在中国市场加速产品线本土化升级,接连在深圳市、苏州市、上海市成立3个创新中心,覆盖“精准诊断”“图像引导介入治疗”“互联关护”和“健康生活”四大业务板块。其中,位于苏州市的研发中心承担了飞利浦在全球范围内近90%的研发工作,涉及许多重要的零部件创新工作。
此外,2021年10月,无锡高新区与通用电气医疗签署“智能医疗产业战略合作备忘录”,致力提升国产医疗设备创新研发与生产能力。今年2月,美敦力宣布在上海临港投资数亿元建立相关产品线,加大其核心产品心血管医疗器械在中国的生产制造规模。
可以看出,在产品线本土化升级方面,众多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决心和竞争实力。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除了享受政策红利外,还需要在立足本土优势的同时,持续提升研发生产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抢抓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