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集采“砍掉”167亿!26个产品“大杀价”
3月29日,在业界紧张与期盼下,第八批国家集采顺利开标。经过一天的奋战,39个通用名药品采购成功,左炔诺孕酮口服常释剂型流标。174家企业的252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平均降价56%,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167亿元。对比最高有效申报价,26个产品降幅超过90%,最高降幅达97%;原研药企继续“陪跑”,仅2个品种拟中选;国内头部药企仍为主角,科伦药业、倍特药业、齐鲁制药、中国生物制药等满载而归!
第八批集采拟中选结果(单位:元/片、支、瓶等)
注:根据网传信息手工整理,如有错漏以官方为准
降幅超过90%!26个产品“大杀价”
2018年至今,国家已组织了七批八轮化药集采。
已落地的六批七轮化药集采中选情况
来源: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米内网整理
从目前流传出来的第八批集采的报价结果看,有部分品种的降幅(拟中选最小制剂差比价VS最高有效申报价)仍旧惊人。据不完全统计,26个产品(以药品名+企业名+规格计)降幅超过90%。
部分降幅超90%的产品(单位:元/片、粒、袋、支)
注:根据网传信息手工整理,如有错漏以官方为准
降幅超过90%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注射剂,尤其是奥硝唑注射剂型、丙戊酸钠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等品种,其中奥硝唑注射剂型、伏立康唑注射剂均为抗感染药。注射剂的销售场所主要在院内市场,对这类药物企业往往更会“血拼”。
值得注意的是,集采的目的不是一味降低药品价格,而是要实现患者、医保基金、药企、医院的多方共赢。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多轮集采将药价虚高的水分挤出之后,未来集采的降价力度将会减弱,仿制药生产所需的原料、技术、人力将成为价格决定因素,药品价格最终将趋于合理,企业也将获得合理的盈利和预期。
科伦、倍特、石四药、齐鲁......大丰收
凭借着丰富的过评品种,头部企业成为了“集采中选大户”。在已落地执行的六批七轮化药国采中,齐鲁制药、扬子江药业、中国生物制药中选品种数均超过40个,科伦药业、石药集团中选品种数≥30个。
已落地的六批化药集采中选品种数TOP5企业(以集团计)
注:中标品种数以药品名称计,同个品种不同品规中选视为同一个
在第八批集采中,科伦药业(7个)、倍特药业(6个)、齐鲁制药(6个)、中国生物制药(5个)等国内头部企业仍为主角,华北制药(7个)、瑞阳制药(7个)、复星医药(6个)、石四药(5个)也收获颇丰。
“大输液龙头”科伦药业大丰收,参与的7款注射剂均全部拟中选,其中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剂、甲硝唑注射剂型和头孢地嗪注射剂均为第一顺位拟中选,最高采购额超20亿元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为第六顺位拟中选。
华北制药、瑞阳制药成为新主力,各有7个品种参与集采,且全部拟中选。其中,华北制药在氨曲南注射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常释剂型等品种中所占市场份额较低,除了头孢西丁注射剂型,其余均非第一顺位拟中选;瑞阳制药7个品种均非第一顺位拟中选,其中公司在左布比卡因注射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常释剂型、头孢西丁注射剂型等品种中所占市场份额较低。
得益于仿制药获批数激增、存量品种相继过评的“旺盛”状态,倍特药业也收获满满。9个入围品种有6个拟中选,包括丙戊酸钠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等“光脚”品种(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低于1%),多个增量品种中标,有望为公司贡献业绩。
中国生物制药参与的5个品种均全部拟中选,其中公司在阿加曲班注射剂、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剂等品种的市场份额较低。
仅2个拟中选!原研药继续陪跑
平价仿制药替代高价原研药是集采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已落地执行的六批七轮化药集采中,有28个原研药(以药品名+企业名计)中选,其中赛诺菲以4个品种领跑,拜耳、贝朗、费森尤斯卡比、辉瑞、通用电气、新基均有2个品种中选。
已落地的六批化药集采原研药中选情况
来源: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米内网整理
对于原研药企而言,在品牌效应及营销模式的加持下,即使在集采中落标,也有机会另辟蹊径实现翻盘。因此,现阶段跨国药企参与集采的积极性仍不高,以高报价及弃标进行表态,而这主要跟企业价格体系维护、品牌效应、营销模式改革、转向零售药店及基层市场等因素有关。
而第八批集采中,规模占比较大的为抗生素和注射剂,并首次纳入在临床应用广泛的肝素类产品,这些类型的药物无法忽视院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原研药的表现仍不活跃,仅2个原研药拟中选,为欧加农的米氮平片及阿尔法西格马的左卡尼汀注射剂。
辉瑞2个重磅品种均未中选,分别为伏立康唑注射剂、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2个品种2021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分别超过24亿元、69亿元,辉瑞的市场份额分别超过40%、80%。
阿斯利康的非洛地平缓释片(5mg)出价2.485元/片,高于最高有效申报价(1.31元/片)。这是一款慢病口服用药,原研药企或想转战院外市场,因此在集采中并不积极。
行业持续洗牌!短缺药/生物药/中成药集采全方位推进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发展改革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
探索期主要在1993-2004年。国家层面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开始于2000年,从2001-2004年的三年间,国内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多以地市级甚至县级作为组织平台,招标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给政策设计者和相关政府部门带来巨大压力。
2004-2018年为发展期。在这十余年间,各省市自主创新并不断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体系和规则,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开始向集中挂网采购转型,出现了药交所模式、GPO模式、带量采购模式等,药品集中采购的集采规则和评标体系也渐趋成熟。
2018年之后进入成熟期。2018年3月,国家医保局成立,确立了医保在“三医联动”改革中的引领作用;2018年12月,由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集采中选结果公布,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超过96%,这一结果颠覆了行业认知并引发行业巨震。
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正式将带量采购制度化、常态化,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集中采购的制度已经成熟。
2021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部分政策
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医保局等,米内网整理
2023年3月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部署2023年医药集采和价格管理相关事宜,其中重点提到,坚定不移地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药品集采覆盖面,扎实推进医用耗材集采。
在药品集采方面,组织推进第八批国采(适时推进第九批);规范国采品种协议期满接续工作,上海、河南、江苏、广东四大主体牵头,鼓励多家中选,促进价差公允合理,并统一采购周期;重点推进湖北牵头扩大中成药省际联盟采购品种和区域、江西牵头开展干扰素省际联盟采购、广东牵头开展易短缺和争抢救药品省际联盟采购;省级集采重点针对未纳入国采以及未过评品种,,鼓励对已有省份集采、价格竞争充分的品种开展带量价格联动。到2023年底,每个省份的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累计达到450种,其中省级集采药品应达到130种,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均应有所覆盖。
可以预见的是,2023年集采工作将全方位推开:一是国采每年两批常态化推进,逐渐实现临床大品种的全面覆盖,由省际联盟牵头的国采协议期满接续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二是省级/联盟集采不断推进,重点针对国采之外、费用高、使用面广、竞争充分的品种,中成药、未过评仿制药、生物类似药、胰岛素、干扰素、易短缺药等特殊品类的带量采购将呼啸而至;三是高值医用耗材改革速度加快,骨科创伤、药物球囊等耗材集采将不断提上日程。
资料来源:米内网数据库、中国新闻网等
注:米内网《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终端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不含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