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注册护士达400万 该如何解决老年护理需求?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49亿,占比17.9%。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66亿,占比11.9%。其中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400万。从这组数字来看,我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比较高,这是我们面临的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这是刚需。”
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5月8日上午10:00在委机关2号楼新闻发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护理工作发展情况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的发言。
2019年5月8日上午10:0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5月例行发布会,会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山西省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阴彦祥,北京医院副院长奚桓参与发布会并发言。
除了介绍我国护理工作情况基本成效外,基层护理能力和老年护理服务成为讨论的主题。
2018年至今,针对护理工作,国家发布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旨在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推动护理服务业快速发展。
数据展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焦雅辉透露,2018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00万,每千人口护士数达到3人;2017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2.74。
在护理队伍的素质方面,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近5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近70%,护士专业素质和专科护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面对老年服务的缺口,我国突出的问题就是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度不足,与护理专业人才的匮乏。
从2015年到2018年底的数据来看,虽然我国注册护士比例逐年上涨,但是近三年涨幅分别为8.2%、8.3%、5.3%。
卫健委公布的关于护士队伍相关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动脉网整理)
针对护理服务目前遇到的问题,焦雅辉指出了两个难点:
首先是人力供给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在护理的优质资源方面还是短缺的。
护理方面的优质资源是指能够精准对接满足需求的资源,护士的要求是“三贴近”,即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现在优质的护理的资源主要集中在二级以上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在基层护士人力资源相对缺乏。
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增加护士的职业荣誉感、职业认同度。“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愿意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现在医疗领域需要调动全体医务人员积极性,提升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度。有些医疗机构出现的年轻护士离职问题,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其中有关于价格的问题,劳动价值能不能得到体现,待遇和付出是不是相匹配,都是影响护士队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医疗分级诊疗的大框架下,护理服务也正在朝着“分级诊疗”的形态前进。焦雅辉强调,在分级诊疗的框架下,倡导护理服务也要相应的分级提供。护理分级和分级诊疗的大医改方向和制度建立是相匹配的。现在医疗服务体系的组织要实现分级诊疗。因此对于三级医院主要是发展专科护理,培养专科护士,通过专科技能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院(站)、护理中心、康复医院、康复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2018年底,我国护理院(站)近800余个,康复医院800余个。老年护理从业人员队伍壮大,医疗护理员培训制度正在建立,老年护理服务逐渐由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得到快速发展。
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中心、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则要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确定功能定位,如二级医院可能更多地承接三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慢性病恢复期和术后的病人,针对这样的功能定位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培养护士的专业技能;而对于基层的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主要提供老年、康复、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护理服务。
同时,她指出,卫健委在下一步的护理工作中,重点包括:
1.大力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护士培训培养,提高护理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护士执业管理制度,拓宽护士职业发展路径。
2.加快发展护理服务业。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规范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通过推动护理领域改革与创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护理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3.加强老年护理服务。印发加强老年护理发展以及加强老年长期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老年长期护理和老年照护,重点增加失能老年人的护理服务供给,提高老年人群幸福感、获得感。印发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管理的文件,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人员数量,提升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扩大社会就业。
4.加大宣传倡导力度。加大对护理行业宣传力度,充分宣传护理工作的发展历程、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展示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弘扬护理正能量,让公众理解护理、尊重护士,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护理事业和护理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老年护理需求仍面临缺口,需拓宽护士价值,建立护理员培训体系
今年的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公布的数据,有所上涨。但是面对4400万失能失智老人,即使到2020年底达到了计划的445万注册护士的目标,老年照护的缺口仍然巨大。
在2018年5月的卫健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焦雅辉提出了对于老年护理需求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谁照顾、照顾谁、在哪儿照顾、谁出钱来照顾的问题:
“谁来照顾”
国家正在制定医疗护理员的培训大纲和服务规范的要求,文件颁布以后,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加大老年医疗护理员培训培养的力度和速度,建立医疗护理员队伍,解决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日常医疗护理需求问题。
“在哪儿照顾”
卫健委印发了护理中心、康复中心的标准,护理中心、康复中心基本标准,主导思想是鼓励政府及社会力量在基层建设集团化、连锁化的护理中心和康复中心。
同时,卫健委正在起草关于加强老年护理工作的通知,鼓励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康复中心,针对养老机构提供护理服务、提供病床服务,同时鼓励通过签约服务,建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日间的老年照护中心。
“照顾谁”
44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无疑是重点照护对象。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评估的问题,焦雅辉指出,卫健委即将出台对于失能、半失能医疗护理需求评估的标准,这个标准既兼顾医疗护理需求,同时兼顾到心理照护的需求。所以是相对综合、全面的分级评估和照护标准。这个标准出台后可以更加精准地解决照顾谁的问题。
“谁出钱照顾”
现在国家医保局在进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正在全国对试点工作进行一些调研、跟进和评估相关工作。
关于老年护理服务的支付问题,国家已经在上海、青岛等地试行长期照护险,但在当前以医保为主要保险的体系下,长期照护险并不是一个强制保险。因此,护理服务还需依靠商保的补充。
焦雅辉强调:“商业保险在护理服务领域,我们认为它将来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是在社会,尤其是老年护理服务需求方面,除了国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外,商业保险应该说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补充,在风险共担、筹资机制的建立方面,有了商业保险的引入,对于现在按照市场规律和需求提供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等,能促进服务体系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针对护理人员短缺等问题,国家正在尝试通过服务模式的创新,解决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这也就是现在大家普遍关心的“互联网+护理”的形式。
焦雅辉强调:“我们在全国6个省市推进试点工作,我们利用互联网的方式精准对接供给和需求间的矛盾,盘活现有的存量。将来长远的目标是要做大增量,一方面是增加护士的培养,一方面是医疗护理员的培养。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逐步满足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
互联网+护理,通过服务模式创新,解决护理服务需求
“互联网+护理”实质是把现有的护理服务在总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方式来提高有限的护理服务资源的利用率,盘活有限的存量。
距离“互联网+护理”在六省市试点已经过去了近3个月,据焦雅辉介绍,试点情况总体来看进展很不错,一方面明确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服务主体,对责任的分担、责任的认定、医疗安全和护士的人身安全,无论是国家方案还是地方的试点方案都进行了细化和研究。
二是配套政策,比如收费问题、报销问题,上门护理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是刚需,但服务的可负担性和可及性是将来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居家养老方面,“互联网+护理”可以帮助失能失智的老人解决在家的护理问题。而依托社区护理站开展居家养老的商业形态,不仅帮助企业在补贴、税收、场地方面有一定优惠,同时也满足居家老人不同程度的护理需求。
医疗机构要转变观念、推广理念和建设队伍
目前,老年护理方面的难点是哪些?这个问题落到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身上,他表示:“对于医疗机构而言,我们还面临着转变观念、推广理念和建设队伍这三项任务。”
转变观念,首先由过去越来越专科化的模式向面对老年群体的全周期医学理念的培养。
推广理念,推广老年医学理念和适宜的核心技术,包括老年综合征评估,以及老年相关的各种疾病预防和维护健康的措施和技术的应用。
队伍建设,医院不能等社会自动给医院提供人员,自身的人才队伍也要加强建设,这是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尽的一份责任。
奚桓表示:“从过去的专病到现在的老年医学,换句话说也就是,用全人观念看待医疗服务模式,同时推广个性化护理。”
为了精准对接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北京医院在2017年牵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科联盟。成员主要包括了老年医学特色的综合医院、二级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据奚桓介绍,联盟成立初衷是为搭建老年护理专科发展平台,带动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基层老年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为推动医疗资源整合,引导资源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