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GPO对辅助用药下手,对标全国最低价!
辅助用药遭遇新年第一劫。
2月13日,广州药品集团采购平台公示医保部门通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15种药品将开展GPO采购。
这15个品种包括: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二甲双胍、奥拉西坦、紫杉醇、磷酸肌酸钠、伏立康唑、七氟烷、奥沙利铂、布地奈德、胰岛素、人血白蛋白、埃索美拉唑、康艾、前列地尔、人凝血因子。
可以看到,这些都是临床使用较多的大品种,根据广州GPO此前发文,都是2017年度采购量排名前20名的药品。其中的奥拉西坦、磷酸肌酸钠、康艾等也是多地重点监控的辅助用药。
根据通知要求,相关品种须在广州药品集团采购平台报名并校验通过,并须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全国最低价,方可参与本次谈判。谈判首先进入人机谈判环节,参考全国最低价进行。采购金额高或降价不充分的,将进入专家谈判环节。
这意味着,辅助用药已被GPO列入重点谈判对象,大降价已不可避免。
事实上,这并非药品采购环节首次发力。2018年10月,武汉启动带量采购工作,首批谈判的48个品种中,即有12个是辅助用药,且明确要求相关品种降幅不低于30%。最终导致大批辅助用药的弃标。
而在临床使用层面,国家卫健委已部署各省份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品种上报工作,预计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将很快发布,届时相关品种的使用将受到限制。分析人士指出,辅助用药的严冬才刚刚开始,其正式走下“神坛”的日子不远了。
虽然业界对于辅助用药的范围限定仍有争议,但,已有业内人士根据部分省市上报信息总结出73个可能会上榜国家版目录的品种,此次列入GPO谈判目录的前列地尔、康艾等也在其中。
广州GPO发力 大批辅助用药已成降价目标
辅助用药被GPO盯上了。
根据广州GPO公示的采购规则,人血白蛋白、重组人凝血因子,将对标全国最低价,开展两轮人机谈判,报价高于根据全国最低价设定的谈判参考价者,谈判失败。
而对于包括辅助用药在内的其他品种,不仅要经过根据质量分组、入围的过程,在谈判中还要按照采购金额分组进行谈判。
通知要求,上述药品须根据药品质量层次划分及分组,每个药品通用名下2017年度采购金额由高到低排名前2名的分组,如前2名的采购金额累计未达该药品通用名下全部品种采购金额的50%,则按照采购金额排名顺延至采购金额累计达该药品通用名下全部品种采购金额50%的分组。
上述两种情况统称为“前2名分组”,须进行人机谈判及专家谈判,其他品种分组进行人机谈判。
这也意味着销售金额大的药品,将面临更加充分的降价谈判。GPO作为广东青睐的药品集采模式,已经在深圳、广州、肇庆等8个城市推开,广东以外,除前期试点的上海市,黑龙江哈尔滨、广西梧州等地也引入了这一模式。而在其繁荣发展背后,“砍价”实力不容忽视。
根据深圳GPO此前(2017年12月)公示“成绩单”——第二批目录采购的1159种药品,平均降幅22.57%。其中,两个生产厂家以上的竞争性强的品种降幅47.45%,抗感染类降幅36.4%。而大多数国内GPO的“砍价”目标都是至少30%。
因此,辅助用药被GPO“盯上”,其降价程度或将不断刷新全国最低价,市场前景也就更加堪忧了。
临床使用受限 血栓通等73个品种首当其冲
辅助用药最大的危机还在临床使用环节。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12月份印发的《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按照当年品种用量的市场规模,各省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根据通用名并按照年度使用金额(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由多到少排序,形成一份不少于20个通用名的辅助用药目录,上报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将据此形成。
近日,业界已根据部分省市辅助用药监测情况,列出可能纳入国家版辅助用药品种,涉及注射用血栓通、丹红注射液,以及此次纳入广州GPO谈判的奥拉西坦、磷酸肌酸钠、康艾等。
虽然目前,辅助用药定义、范围如何界定,以及根据金额制定是否合理等问题,业界仍有争议,但,国家层面对临床用药的监测却已坚定决心。
近日一份由国家卫健委药政司起草的《关于征求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在业界流传。
在这份函件中,国家卫健委再次强调对辅助用药的监测工作,包括:全面监测和重点监测。
实施重点监测:在全国各级公立医院中抽取不少于1500家,在全面监测工作基础上,对药品使用与疾病防治、跟踪随访相关联的具体数据进行重点监测。
分析人士认为,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助力下,未来这些监测的实施并不存在技术壁垒,而随着上述工作的落实,辅助用药也将无所遁形。
而事实上,结合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的落地,公立医疗机构也将自觉控制安全、无效药物的使用,重用性价比更高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