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耗补医”时代终结 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亮满月成绩单
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已实施1个月,其中有两个改革成效格外引人注意。
6月15日零点,以“五个一”(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一改善)为核心内容的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正式打响。当日凌晨1点前,2624家需要改造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全部切换完毕,并与医保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首都医改宣布首战告捷。
如今,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已实施1个月。7月17日,在媒体沟通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用“平稳有效、成效凸显”概括了整体情况。健康界注意到,其中有两个改革成效格外引人注意。
“以耗补医”时代终结
“医疗机构追求医用耗材收入的逐利机制已被破除。”雷海潮说,一个月以来,近3700所医疗机构实施的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使得医用耗材加价销售机制,在北京不复存在。这一点变化,让雷海潮颇为自豪。
数据证明,目前,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次均卫生材料费用降低6.2%、出院例均卫生材料费用降低3.4%。二、三级医院的门急诊和出院卫生材料费用占比降为20%。
回顾2017年,一套关于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组合拳”由原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推出。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及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一些具有原创特色的改革措施,逐渐受到公众认可。
两年来,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医改并未止步于此。“此次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正是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巩固。”雷海潮说。
那么近一个月来,在医药费用方面又有什么变化?
据雷海潮介绍,在未剔除物价指数变化的影响下,医药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5.2%。其中,三级医院增长5.4%,比改革前的1~5月平均8.8%的增幅亦有明显回落。二级医院增长3.1%,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长5.5%。从结构看,中医病理康复精神手术医事服务费等技术劳务收入占比增长了1.9个百分点,检验收入占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从费用看,患者门急诊次均费用降低0.1%,出院例均费用增长1.1%。
“友谊医院医药费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友清晒出数据。四周以来,医院药品占比从32.9%降至31.7%,耗材占比从23.1%降至21.7%。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2018年44%升至目前的46.6%。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院长王飞则从另一角度介绍了医院变化。“我们将医药费用、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例均费用等目标分解发现,我院医药费用增幅为4.2%;门急诊次均费用435元,增幅为0.7%;出院例均费用17338元,增幅为-4.1%。”
不难发现,同是两家三级医院,增减幅的维度并不相同。“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时间只有一个月,医疗机构和患者行为尚在调整变化中。”但无论数据是升还是降,在雷海潮看来,北京市推出的这两次改革,对于医疗机构今后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方向都会有长远影响。
医疗机构诊疗量变化符合分级诊疗目标
有一个数字值得关注,北京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量增幅,已实现连续27个月明显快于二、三级医院。“这在我国其他地区恐怕很难见到。”雷海潮说。
在门急诊方面,患者向基层下沉的现象明显。一个月以来,各级医疗机构总量增长4.6%,其中,三级医院增长4.4%,二级医院增长1.1%,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长9.3%。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流的患者已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
而在住院服务方面,可以看出的是患者向三级医院集中。数据证明,三级医院出院人次增长5.5%,二级医院增长1.4%。
这样的成效,离不开北京改善医疗服务措施的扎实落地。
以海淀区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让中心主任孙红欣喜地看到,短短一个月时间,中心服务人次同期对比增长2%;五类慢性病长处方服务90人次,长处方144张;慢阻肺长处方服务40人次,慢阻肺长处方40张。“本次医改惠民政策落地,着实提升了我们中心的居民满意度。”
海淀区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是北京众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其中一个,放眼全市,还有诸多数字足以证明医疗服务的有效改善。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出一个月长处方的便利服务,已向居民提供慢性阻塞性肺病一个月长处方服务888人次,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四类慢性病2个月长处方提供服务2323人次,共开出长处方4257张,缺药登记和配送服务1124人次。
与此同时,提供便民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持续增加,全市3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国家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基层服务点46个,108个能提供线上检验检查结果查询,234个能提供二、三级医疗机构预约挂号服务,305个能提供清创缝合、换药、拆线、外伤止血包扎等外科技术服务,267个能提供移动支付结算服务。